[无障碍浏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部门文件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履职依据->部门文件

关于印发葫芦岛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

文章来源:市工信局科技与资源科 添加时间:2024-08-09

葫工信发〔2024〕13号

市直有关部门,各县(市)区、市属开发区工信部门、发改部门、生态环境部门:

  现将《葫芦岛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葫芦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葫芦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葫芦岛市生态环境局

  2024年7月31日

  (此件公开发布)

葫芦岛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决策部署,加快推进我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工作,促进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根据《辽宁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葫芦岛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导向,立足数字葫芦岛、智造强市建设全局,全力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大力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落实“一通道六基地”“千百亿”产业集群建设目标,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产业结构,积极推行绿色制造,深入推进节能降碳,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促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应用和装备产品有效供给,推动全市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确保工业碳达峰目标如期实现。

  (二)基本原则

  ──系统谋划,分类推进强化总体设计、整体部署,将碳达峰战略导向和目标要求贯穿于工业领域发展的全过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各项任务。各重点行业分类施策、系统推进,加强政策的系统性、协同性,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统筹推进各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效率优先,稳妥推进。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以有色、石化、建材等重点行业碳达峰为突破,注重源头低碳、过程减碳和末端固碳。立足我市工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的实际,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经济社会平稳运行,稳妥有序、循序渐进推进工业碳达峰。

  ──创新驱动,数字赋能。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推动先进适用低碳技术工艺装备攻关和推广应用。加速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政策引导,市场主导。强化政府在绿色低碳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逐步完善以碳减排为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企业主体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

  (三)主要目标 

  “十四五”期间,高耗能行业总量规模得到明显控制,工业产业布局更加优化、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工业能效水平、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清洁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节能减碳技术装备产品供给能力不断增强,绿色低碳产业逐步壮大,筑牢工业领域碳达峰基础,助力葫芦岛市全面振兴新突破。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4.5%,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较2020年下降18%以上,省级及以上绿色制造单位突破15家。

  “十五五”期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点领域低碳发展模式基本形成,绿色低碳技术取得关键突破,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工业能耗强度、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确保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前达峰。

  二、重点任务

  (一)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1.全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力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着眼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壮大市场主体,培育壮大工业产业集群,增强配套协作能力,完善产业生态,以工业振兴引领全面振兴,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巩固提升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船舶机械、能源电力四大支柱产业,发展壮大新能源、新材料、精细化工、泳装服饰、核关联等特色产业,推动构建“4﹢8”现代产业格局,培育千百亿级产业集群,带动全市一二三产业各领域配套能力和水平普遍提升。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市)区政府、市属开发区管委会落实,以下均需各县(市)区政府、市属开发区管委会落实,不再列出)

  2.推动产业低碳协同示范。强化能源、石化化工、建材、有色金属、纺织等行业耦合发展,推动产业循环链接。鼓励有色金属等行业原生与再生、冶炼与加工产业集群化发展。鼓励龙头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行业间企业开展协同降碳行动,构建企业首尾相连、互为供需、互联互通的产业链。推动“产业协同”“以化固碳”示范项目建设。(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3.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采取有力措施,对“两高一低”项目实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严把项目准入关,对不符合国家、我省、我市产业规划、产业政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规划环评、产能置换和污染物排放区域削减要求的项目,坚决不予审批。对不符合要求的在建“两高一低”项目按照有关规定限期整改。对拟建项目做好科学评估,对产能已饱和的行业,按照“减量替代”原则压减产能;对产能尚未饱和的行业,按照国家布局和审批备案等要求,对标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提高准入标准;对能耗量较大的新兴产业,支持引导企业应用绿色低碳技术,提高能效水平。深入挖潜存量项目,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通过改造升级挖掘节能减排潜力。(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严控重点行业产能规模。严格控制重点行业新增产能,严格执行钢铁、水泥、炼油等行业产能置换政策,严禁违规新增产能,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充分利用能耗、环保、质量、安全、技术等综合标准,倒逼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持续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深入推进工业领域节能降碳

  1.优化调整用能结构。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有序推进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煤炭减量替代,提高工业领域非化石能源利用比重。有序引导天然气消费,合理引导工业用气和化工原料用气增长。推进氢能制储输运销用全链条发展。鼓励企业、园区就近利用清洁能源,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开展“光伏+储能”等自备电厂、自备电源建设。鼓励工业绿色微电网建设,推进多能高效互补利用,促进就近大规模高比例消纳可再生能源。(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2.积极推动工业用能电气化。综合考虑电力供需形势,逐步拓宽电能替代领域,在炼化、铸造等重点行业推广电驱系统、电窑炉等技术,扩大电气化终端用能设备使用比例。优化电力资源配置,加强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积极培育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示范企业和园区,示范推广应用相关技术产品,提升消纳绿色电力比例。(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3.加快推进节能降碳技术改造。严格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严格能效约束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的若干意见》,推动企业对标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主动实施工艺提升、流程优化、装备更新改造,建立合成氨、水泥等重点领域企业能效水平和技改项目清单,降低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培育冶金、石化等行业能效“领跑者”。(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提升重点用能设备能效。实施变压器、电机等能效提升计划,推动工业窑炉、锅炉、压缩机、风机、泵等重点用能设备系统更新改造。重点推广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特大功率高压变频变压器、三角形立体卷铁芯结构变压器、可控热管式节能热处理炉、变频无极变速风机、磁悬浮离心风机等新型节能设备。(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5.强化节能监管效能组织实施国家工业专项节能监察,聚焦重点企业、重点用能设备和节能法律法规、强制性节能标准执行情况,依法依规查处违法用能行为,对超过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的用能单位责令限期整改。加强节能监察能力建设,健全省、市、县三级节能监察体系,推动节能监察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开展公益性节能诊断服务,针对重点企业的主要工序、重点用能系统等查找用能薄弱环节,深入挖掘节能潜力。积极培育专业水平高、服务能力强、企业认可度好的工业节能诊断服务机构。(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持续深入推进绿色制造

  1.创建绿色工厂。全面推进绿色工厂建设,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企业建设和生产,实现工厂用地集约化、原材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开展梯度培育,建立绿色工厂培育库,积极创建省级、国家级绿色工厂。实施动态化管理,督促已认定的省级、国家级绿色工厂持续保持先进性。充分发挥绿色工厂示范引领作用,鼓励企业发布绿色低碳年度发展报告,带动行业和区域的绿色低碳发展。引导绿色工厂对标国际先进水平,进一步提标改造,探索建设“零碳”工厂。(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培育绿色供应链。鼓励机械装备、纺织等行业龙头企业,在供应链整合、创新低碳管理等关键领域发挥引领作用,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生产、运输、储存、使用、回收处理的全过程,打造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推进绿色产品认证,推动供应链全链条绿色低碳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工业企业加快铁路专用线和管道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优化大宗货物运输方式和厂内物流运输结构。(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局、市商务局、市国资委、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打造绿色园区。通过“横向耦合、纵向延伸”,构建园区内绿色低碳产业链条,推动园区内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切实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园区的空间布局,积极推广集中供气供热供水,推进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高效利用。组织省级以上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促进废物综合利用、能量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使用,推进工业余压余热、废水废气废液资源化利用。支持园区建设工业绿色微电网,加快厂房分布式光伏等系统开发运行。(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强化绿色产品供给。引导企业依据国家绿色设计标准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理念,开发推广绿色产品,实现产品对能源资源消耗最低化、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化、可再生率最大化。推行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制度,鼓励机械装备、船舶、建材等行业企业,围绕轻量化、低碳化、循环化、数字化等方向开展绿色设计,加大能源生产、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领域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发挥绿色低碳产品装备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中的支撑作用,助力全社会达峰。鼓励各类机关、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按规定优先采购绿色产品,激发绿色消费需求。利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政策,推动节能环保装备和产品创新应用。(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5.引导中小企业绿色发展。鼓励中小企业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开展低碳、节能、节水、环保、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共性技术研发,打造低碳产品开发、低碳技术创新等领域优质中小企业。鼓励中小企业实施绿色战略、绿色标准、绿色管理和绿色生产,建设绿色工厂。创新低碳服务模式,鼓励面向中小企业积极开展低碳环保服务,助推企业增强绿色制造能力。(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6.全面提升清洁生产水平。深入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和评价认证,以建材、有色、化工、印染、化学原料药、农副食品加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等行业为重点,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依法在“双超双有高耗能”行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推动重点行业实施节能、节水、节材、减污、降碳等系统性清洁生产改造。推广清洁生产先进技术,引导重点行业企业对标提升清洁生产水平。(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1.加强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重点围绕尾矿、煤矸石、粉煤灰、废渣、尘泥等大宗工业固废,研发和推广大宗工业固废在建筑材料中的大掺量、高值化、规模化应用技术,加快工业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引导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产业集聚发展,推动大宗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实施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评价,通过以评促用,力争实现新增工业固废能用尽用、存量工业固废有序减少。(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推动再生资源高值化利用。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鼓励再生资源高值化利用项目建设,推动企业集聚化、资源循环化、产业高端化发展。积极培育废钢铁、废纸、废旧轮胎、废塑料等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加强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行业规范管理,鼓励符合规范条件的企业公布碳足迹。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构建线上线下并行的再生资源供应链,提升资源产出率和回收利用率。推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建设。(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商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积极发展再制造引育航空发动机、盾构机、工业机器人、服务器等高价值关键件再制造企业,组织再制造产品认定,规范再制造产品生产和服务,引导再制造产品消费,加快再制造产品推广应用。(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加快绿色低碳技术创新

  1.加快绿色低碳关键技术研发打造绿色技术创新支撑平台,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展绿色技术联合攻关,采用“揭榜挂帅”等形式,支持开展“减碳去碳”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低碳颠覆性技术攻关,突破一批绿色低碳关键核心技术。(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加大绿色技术转化应用力度开展专业化、市场化、精准化科技成果撮合对接,畅通企业与高校院所对接交流渠道,以石化、有色等行业为重点,积极推动燃料原料替代、短流程制造、循环利用等关键技术成果在我市落地转化和应用。积极探索绿色低碳技术推广新机制,做好国家节能降碳、清洁能源、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等领域先进适用绿色技术装备推广应用。(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积极推进重点行业升级改造示范项目建设发挥龙头骨干企业引领作用,鼓励石化、有色、建材等行业骨干企业实施生产工艺深度脱碳、工业流程再造、电气化改造等技术示范工程,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行业方案和技术经验。积极争取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工业节能节水、高效节能电器、清洁能源替代、CCUS等技术研发重大项目和示范工程在我市落户。(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国资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推动数字赋能工业绿色低碳转型

  1.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鼓励企业利用大数据、5G、工业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工业企业工艺流程和设备进行绿色低碳升级改造。深入实施智能制造,持续推动工艺革新、装备升级、管理优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深入挖掘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工业领域节能降碳的典型案例和场景并加以推广,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提升碳排放数字化管理能力。扩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碳减排领域的应用场景,通过云计算、5G、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手段,提升企业碳排放管理能力。推进能耗在线监测数据平台、环保监测平台建设,提升对工业企业能源和污染物全过程动态监测、精准控制和优化管理能力。鼓励企业基于能源管控系统探索实施数字化碳管理,协同推进用能数据与碳排放数据的收集、分析和管理。(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推进“工业互联网+绿色低碳”。支持基础电信企业、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和工业企业加强合作,利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统筹共享低碳信息基础数据和工业大数据资源,为生产流程再造、跨行业耦合、跨区域协同、跨领域配给等提供数据支撑。聚焦能源管理、节能降碳等典型场景,培育推广标准化的“工业互联网+绿色低碳”解决方案和工业APP,助力行业和区域绿色化转型。(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重点行业碳达峰行动

  1.石化化工优化产业布局,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快“减油增化”“减油增特”,把资源更多投向生产附加价值高、市场空间大的化工产品。积极推动锦西石化重油催化装置降量90万吨/年DCC、苯乙烯装置原位改造等重点项目,提升芳烃、烯烃产能,发展芳烃、烯烃下游产品,完善相关产业链条。促进炼油产业链由传统炼油型向炼化一体化转变,推动炼化生产向安全清洁绿色高效生产转型,有效实现原料、产品、能源等上下游协同发展。积极推动中国石油绿色甲醇、废塑料循环利用等转型升级项目落户我市。大力发展精细化工产业,发挥基础化工原料规模优势,向下游延伸产业链,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向中高端发展,培育壮大一批精细化工领军企业。加快推进辽宁优创大型精细化工项目建设,积极筹划建设辽宁先达六期等项目,做大做强绿色农药及农药中间体。支持崇宇化工、孚迪斯、丽天新材料、连石化工等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发展壮大化工新材料产业。鼓励航锦化工沿着“上游原料—农药中间体”和“上游原料—医药中间体”两个产业链条,发展精细化工产业。利用锦州20-2北油气田、中俄东线等天然气资源,依托锦天化等企业,大力发展天然气化工产业。加强能量系统优化、余热余压利用、污染物减排、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公辅设施改造,提高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绿色化水平,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园区绿色集约发展,推动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到2030年,石化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如期实现碳达峰。(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建材。严格执行水泥产能置换政策,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全氧、富氧等工业窑炉节能降耗技术应用,支持预热器、窑炉燃烧器、篦式冷却机、原锤式破碎机、辊压机、风机、选粉机、输送机、除尘设备等整体更新换代。加快水泥行业非碳酸盐原料替代,合理提高电石渣、磷石膏、氟石膏、锰渣、钢渣等含钙资源替代石灰石比重,降低水泥生产工艺过程二氧化碳排放。加快推进建材行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通过数据采集分析、窑炉优化控制等提升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促进全链条生产工序清洁化和低碳化。鼓励水泥企业一体化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推动余热余压发电、供热等高效利用模式。到2030年,水泥熟料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水平、原燃料替代水平大幅提高。(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有色金属。推动有色金属行业绿色发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严控低效产能盲目扩张,依托中冶有色、北方铜业、连山钼业等重点企业,配套建设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产业园区;发展特色有色金属产业,引导有色金属产业链向交通、核能、航空航天、生物医学等新兴领域延伸。鼓励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逐步提高再生有色金属的资源保障能力,提升再生有色金属在有色金属行业中的占比。推动企业开展节能技术改造,重点推广双炉连续炼铜、铜火法冶炼中低位余热利用、铅冶炼低碳还原等技术,提高企业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冶炼余热利用效率。到2030年,全市有色金属行业转型升级与结构优化取得显著进展,重点产品单位能耗、碳排放强度明显降低。(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装备制造。围绕石化通用装备、能源装备、船舶等领域绿色低碳需求,聚焦重点工序,加强先进铸造、锻压、焊接与热处理等基础制造工艺与新技术融合发展,实施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推广抗疲劳制造、轻量化制造等节能节材工艺。推进铸造业外热风冲天炉余热利用技术与装备。推进电力装备及技术绿色低碳发展。到2030年,推广应用一批先进绿色制造工艺技术,绿色制造水平明显提高。(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5.消费品鼓励纺织行业应用化学纤维智能化高效柔性制备、低温印染、小浴比染色、针织物连续印染、数码印花等少水无水印染、生物酶处理、智能化定制等先进工艺,减少制造过程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医药行业重点加大绿色技术攻关,推广高效提取纯化、绿色酶法合成、微通道反应等绿色工艺应用,加快生产过程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积极推动消费品行业企业加强绿色设计,增强绿色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推动行业企业开展环境、职业健康和安全(EHS)管理体系建设,降低环境污染、职业病和安全事故风险;推动行业企业集聚发展,强化公共系统共享、资源综合利用和污染集中治理,提高行业绿色发展水平,打造消费品行业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绿色设计示范企业等绿色制造标杆。到2030年,消费品工业绿色制造水平全面提高,形成高质量、可持续、有活力的产业发展新格局。(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对碳达峰相关工作的整体部署,统筹研究重要事项,制定重大政策。加强统筹协调,做好部门间协作配合,构建目标明确、任务具体、职责清晰、真抓实干的工作格局,形成工作合力,有力推动各项重点任务落实。(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等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抓好责任落实

  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工业领域碳达峰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复杂性,切实扛起责任,按照本方案确定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狠抓各项工作落实,确保政策到位、措施到位、成效到位,做好本地区、本部门工业碳达峰工作。鼓励重点企业强化主体责任,结合自身实际,“一企一策”制定实施碳达峰行动方案,落实任务举措,开展重大技术示范,发挥引领作用,助力绿色低碳发展。(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等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强化政策支持

  发挥政府投资带动放大效应,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和数字辽宁智造强省、科技创新等省级专项资金,支持节能降碳、资源综合利用等绿色低碳项目建设。加强与金融机构互信合作,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工具,积极推进银行、保险、担保等各类金融机构对低碳零碳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快现有项目投产达产。认真落实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等财税政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工信局、市金融监管分局、市税务局、中国人民银行葫芦岛分行等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做好宣传引导

  结合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等活动,发挥各类媒体、公益组织、行业协会等机构作用,多角度、多形式宣传相关政策和成效,大力传播绿色发展理念,普及低碳知识,推广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先进经验、典型模式、优秀案例等,引导建立绿色低碳、简约适度的生产消费模式,为工业绿色低碳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等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责任编辑: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