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七届二次会议《关于培育我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增强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新动能的提案》(第20230068号)的答复
徐舰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培育我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增强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新动能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中小企业是我市繁荣经济、推动创新、发展产业、扩大就业、改善民生,推动葫芦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诚如您所言,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资金和人才短缺等原因,制约了中小企业创新成长、高质量发展。因此,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既是自身发展阶段所决定的必然选择,也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必须采取的发展策略。近年来“专精特新”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部署要求,通过落实一系列政策举措、开展一系列服务,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增强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新动能。
一、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基本情况
目前,我市共有重点支持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有效期内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6家,省级“专精特新”产品(技术)35项,创新型中小企业33家。2023年,我市已开展两批创新型中小企业、一批次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推荐工作。截至目前,共推荐6家企业申报(复核)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有9家企业被评为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3家企业被公告为创新型中小企业。
二、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主要做法
(一)开展优质企业培育行动
1.全力推进优质企业培育。2023年,将实施中小企业梯度培育计划,支持民营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列入市政府年度考核指标,市政府领导、市工信局领导、各行业科室、各县(市、区)和开发区工信部门在企业调研、座谈、培训中不间断宣传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作,形成合力持续推动。
2.加强政策宣讲。2022年工信部印发《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出台《辽宁省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实施细则(暂行)》,明确了新的培育体系和培育细则。为了让各县区和企业了解最新政策,市工信局面向各县(市、区)、开发区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及中小企业,开展专精特新政策解读和申报指导专题培训。
3.建立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依据辽宁省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实施细则的认定标准,围绕我市四大支柱、八大特色产业,聚焦产业链龙头企业、规上企业,将专业化水平高、经营管理规范、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质量效益优、产品细分市场占有率名列前茅的中小企业纳入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库,分层分级、动态管理,政策和服务资源向入库企业聚焦。
4.建立“双轨”融合培育机制。整合力量,集聚资源,形成合力,建立专精特新、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雏鹰瞪羚企业名单互联互通机制,搭建专精特新企业与科技型企业双轨融合、精准施策的培育机制,增强政策精准扶持效能与培育发展合力。
5.积极组织梯度培育。市县两级工信部门积极组织中小企业开展2023年度各梯度培育工作。打造企业专属“服务包”,区分企业特点、经营实际和发展预期,实施“一对一”精准服务,在申报期为企业提供申报指导服务。
6.积极争取奖励资金。积极为专精特新企业争取中央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和省智造强省专项资金,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对专精特新企业予以奖补和支持。
(二)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1.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一是切实加强科技企业培育。提高科技型企业增长率,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引育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二是宣传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的各项政策。开展企业调研和政策解读,宣传讲解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雏鹰瞪羚企业等科技型企业申报条件、申报材料及申报流程,鼓励民营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雏鹰、瞪羚企业。
2.支持企业参与科技项目。一是引导鼓励有条件企业承接省级重大科技攻关任务。二是支持企业申报科技项目。
3.加大成果转化落地。2023年组织规上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参加首届辽宁“校企协同科技创新伙伴行动”高校成果转化对接活动,帮助企业对接东北大学、辽东学院等待转化科技成果。推进创新服务机构建设,充分发挥东北科技大市场科技服务、科技金融等方面优势,促进成果本地转化,助推我市创新驱动发展,葫芦岛市人民政府与东北科技大市场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东北科技大市场分中心”、“东北科技大市场东戴河分市场”在我市成功揭牌。支持建设科技企业孵化载体、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等科技创新平台。
4.推动知识产权强企。鼓励企业研究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以知识产权宣传周为契机,大力宣传国家和省疫情期间知识产权政策措施和专利转化扶持政策。制定《葫芦岛市实施专利转化专项计划 助力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工作方案(2022-2024)》。组织知识产权专家、服务机构深入中小微企业进行面对面进行对接服务,帮助企业进行专利分析与挖掘,提高企业的创造能力。组织召开专利技术供需“校企”对接会活动,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实施专利转化项目与专利开放许可试点。
(三)提高产业链协作配套能力
1.开展产业链供应链常态化对接。
2.打造特色产业集群。一是在打造泳装特色产业集群过程中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二是在推动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建设中培育专精特新企业。
(四)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1.搭建政银企对接平台,加大扶持“专精特新”企业力度。开展多种形式银企对接活动,解决企业融资难题。一是组织开展银企对接活动,利用全市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暨助企纾困座谈会、全市科技企业政银企对接座谈会、“白名单”和专精特新企业专场银企对接会以及重点领域专题对接等活动经验,为银行和企业搭建交流平台,深入研究针对企业的金融服务模式,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二是充分发挥政银企联席会议机制作用,畅通政银企沟通渠道,市金融局、工信局、科技局等市直相关部门建立联络机制,对有融资需求的项目实行动态管理,及时更新银企对接项目库,并将企业名单发布给银行机构,实现银企精准对接。
2.创新融资服务模式,推广适用性金融产品。鼓励构建中长期银企合作关系,利用平台“大数据+科技+金融”资源,引导银行提供丰富的综合金融服务,满足企业个性化金融需求。
3.支持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引导企业开展直接融资。引导并支持专精特新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开展直接融资。一是加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力度,开展实地调研,宣传企业上市资金奖励政策,筛选有意愿的优质企业纳入省市后备企业资源库开展培育。二是对接近上市条件的重点培育后备企业给予工作指导,在上市计划制定、板块选择、券商及中介机构选择等方面提供相应帮助。三是发挥推进企业上市协调机制的职能,协调相关部门解决企业上市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全力推进专精特新企业上市进程。
(五)加强人才引育支撑
1.制定出台人才政策。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完善我市人才政策体系。
2.加大人才团队建设培养和培训力度。依托省、市两级高级人才研修班,组织推荐企业各类人才包括中高层经营者参与学习;连续多年来协调组织全市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公需科目在线学习;全力推动企业职工技能提升。
3.推广精益管理方式,持续开展“一起益企”中小企业服务行动,助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2022年累计组织企业参加省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示范交流暨专精特新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培训、赋能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系列培训、精益管理培训、企业数字化转型等各类培训活动,提升了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赋能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
(六)提升公共服务质效
1.打造高效便利的政务环境。深化“一网通办”,提高审批效率。推广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创新举措帮助企业和群众办成事。健全完善市县乡三级项目管家制度,推广应用“政企直通车”平台,拓展涉企服务模式。
2.推动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加快完善全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培育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和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3.开展精准服务活动。打造企业专属“服务包”,建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单推送共享机制。
三、下一步措施
(一)强化企业梯度培育
推动中小企业按照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的成长路径梯次升级。既重视有一定规模的企业认定,也兼顾初创期、高成长型企业认定。积极争取中央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和省智造强省专项资金,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对专精特新企业予以奖补和支持。
(二)支持企业技术创新
1.提高科技型企业增长率。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引育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加大创新投入,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产品竞争力。增强企业研发机构创新能力,支持企业自建或共建技术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工程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研发机构,提升在细分领域关键技术的研发创新能力。
2.提高科技创新成果本地产业化率。深化产学研用融合,推动技术成果供需双向交流,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引导企业与高校、央企、科研院所及新型研发机构等合作,加大基础性科学研究,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
3.推动知识产权强企。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知识产权助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充分发挥专利审查绿色通道作用,支持符合条件的专精特新企业享受知识产权优先审查政策,帮助企业高效获权。
(三)推动协作配套强链
1.开展产业链供应链常态化对接。全面梳理重点产业链高端提升和短板突破的目标方向,鼓励链主企业向专精特新企业定向发布重点项目合作、关键技术攻关、大宗物资采购等供需目录。
2.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围绕产业链细分领域,在县域范围内打造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推动集群做强主导产业,形成一批核心配套产品,提升产业链关键环节配套能力。
(四)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1.加速企业上市培育。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参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建立专精特新企业上市后备资源库,对上市后备企业开展分类指导、精准培育,不定期举办企业融资对接、路演宣传、业务培训等资本对接活动,完善上市挂牌政务服务“绿色通道”,为上市后备企业提供全方位的融资和综合辅导服务。
2.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鼓励金融机构结合企业特点和需求,量身定制“专精特新贷”“技改贷”“科创贷”“中长期项目贷”“信用应急贷”等专属金融产品。
(五)加强人才引育支撑
1.大力推动专精特新企业人才“引育用留”。支持高素质、高水平、高技能人才和团队建设。扶持“带土移植”人才团队、产业人才。
2.开展企业家能力培训。组织推荐企业中高层经营管理者参加省、市举办的相关培训活动,采用专家授课、标杆企业观摩等有效形式,培育企业家精神,提升企业家才能。
(六)推动服务体系升级
1.推动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加快完善全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鼓励专业化服务机构为专精特新企业定制专属服务包,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政策咨询、管理提升、技术创新、检验检测、数字化智能改造、上市辅导、知识产权保护维权、质量认证、法律维权等服务。引导公共服务机构申报国家级、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和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
2.打造高效便利的政务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深化“一件事一次办”集成改革,推进“只提交一次材料”改革制度规范体系建设,推动“零证明”城市系统管理,推进“一网通办”强化政务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建立常态化政企互动机制,持续推进“政企直通车”平台建设,项目管家服务常态化、制度化,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全方位服务。
葫芦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3年6月29日